学校主页 学院主页 社会史中心

学术动态

首页» 学术动态

讲座实录 | 民间文献与山西商人研究工作坊云端系列讲座之五顺利举行

发布者: 时间:2020-10-25浏览量:

2020年10月25日19点,山西大学民间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心“民间文献与山西商人研究工作坊”云端系列讲坛第5讲如约开讲。此次讲坛邀请到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日根教授,他在腾讯会议平台为校内外师生带来题为《中国传统商业与商人文化辨识》的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心刘伟国副教授主持,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大高校、收藏单位、研究机构等单位的百余位师生、学者等同仁的共同参与。王日根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专门史(中国社会经济史)、海洋史,承担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清代海疆政策与开发研究”、用友公益基金会“商的长城”和重点项目“中国商业会馆遗址现状及其保护研究”。本次讲座王教授以中国传统商业与商人文化为主题,分了六个部分进行详细论述。

微信图片_20201025131731.jpg微信图片_20201025131817.jpg第一部分,王老师主要讲解了“商、商业、商人概念”。王老师运用丰富的史料,简单明了地阐述了这三个概念。

第二部分,明以前商人的形象演变。在这一部分王老师对先秦至元商人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用《史记》、《韩非子》、唐诗等相关史料加以论证。他还指出在明代以前,中国商人的经营活动多是单个的、分散的。直到元代,还没有出现具有地域特色的商人群体,可谓有商而无帮。

微信图片_20201025131916.jpg微信图片_20201025131927.jpg第三部分,明清商帮形成与商人形象自我塑造历程。商人面对经商过程中天灾人祸、货币金融、市场价格、恶性竞争、敲诈抢劫、政治干预等商业风险不断丰富自己的羽毛,采取一些措施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就在遭遇风险到防范风险的过程中,商人逐渐抱团取暖,但防范机制中多是大商人承担更多责任,由其保护中小商人。因此大商人会忙于经济开发和日常事务之中,这就不利于中国形成更大的商人,渐渐地商人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可能离开商业,而转移到其他行业中去。

微信图片_20201025131947.jpg第四部分,王老师主要阐述近现代商战与商人政治参与。近现代以来,西方商会组织兴起,在这之前,中国商人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会馆。1874年即清朝同治末年,辽宁工商界成立了“公议所”,是我国最早的商会组织,而提到议事日程、开始建立商会是在20世纪初,主要目的是以振兴商业而自治,维持清王朝的统治。辛亥革命以后,中国也建立一些商业机构。这些商业组织的出现对于中国政治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五部分,商人文化到文化商人。这一部分,王老师指出在中国传统社会,士绅文化与庶民文化交融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各级官僚机构以及各级学校,包括乡里的庠、序,书院等。在明清时期,实现交融的途径显然较过去要多了些。他认为,明清会馆的发展恰成为士绅文化与庶民文化交融的基地,无论是官绅性会馆、商工性会馆以至移民会馆,都体现出这一共同的走向。中国商人的商会其实是一种互助组织,有着浓郁的“讲信修睦”氛围,养成了一代儒商之风。会馆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过程中是功不可没的。在当今的海外华人社会中仍继续发挥着其积极的作用。

微信图片_20201025132044.jpg结语部分,王老师指出,商业为中国社会的基本经济部门,农工商虞四业缺一不可。其中商业的兴盛与王朝的兴盛紧密相关。一般王朝衰败之时,商业发展缓慢;王朝兴盛之时,商业发展也比较兴盛,尤其是在盛世之下,商业发展的空间比较大,尽管有“重农抑商”传统,但是政府不会过分抑制商人的发展,主要是限制商人过度发展,不给商人过高地位。到了明清,商人逐渐“阶层化”,阶级意识增强,尽管这样,但是商人的社会地位并没有提高,因此,很多从商的人经商到一定程度就会转向其他行业。近现代以来,商人职业化程度较高,对政治的影响也较为明显,商人文化与社会治理相辅相成,对社会的有序化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随后,在交流互动环节,山西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的许多师生对此次讲座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交流与讨论。最后,刘伟国老师对该场学术报告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此次报告中王老师所用的史料极为丰富多元,关于商业与商人的介绍可以说是一部商业简史,思路清晰条理,内容详实丰富,讲座在热烈的讨论和交流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