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学院主页 社会史中心

学术动态

首页» 学术动态

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马学强研究员做客我院河汾讲堂第145期

发布者: 时间:2021-06-10浏览量:

2021年6月4日下午,值孟伟教授领衔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之机,我院河汾讲堂第145期特邀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人文遗产研究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马学强研究员作了题为《跨学科视域中的大运河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吸引了来自历史学、旅游管理学、博物馆学等多个学科的众多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魏晓锴教授对马学强研究员作了一个简短的介绍。马学强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人文遗产研究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兼任上海市史志学会副会长。他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从传统到近代——江南城镇土地产权制度研究》、《江南席家——中国一个经商大族的变迁》等专著5部。近年来先后主持多项国家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有多项成果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马学强研究员的报告主体共分为4个部分。即①大运河研究团队与课题建设;②从苏州一个经商家族看大运河变迁③多学科研究大运河的文献基础;④大通道与运河沿岸的细部考察。

第一部分中,马学强研究员首先介绍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史研究团队的建设情况并展示了近年来的部分研究成果。他指出,近年来上海社会科学院聚集了来自历史文献学、城市史、地理空间、规划与建筑等多学科的研究人员,围绕“城市人文遗产”这一主题,通过召开研讨会、组织课题研究等方式,与海内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以及文物局、档案局等部门交流合作,构建起了城市史与人文遗产方面的研究平台。平台建立之后,在城市史及大运河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2019年底承担杭州市(运河集团)课题“中国大运河的总体史与微观史研究”,为“京杭大运河博物院”(筹)建立了资料库并提供了文本研究。

image.png

报告的第二部分中,马学强研究员从苏州一个经商家族入手,以该家族的发展为切入点,对该时期内大运河的变迁作了深入解读。马老师指出,由于太湖紧邻大运河,与全国水网相连,因此为洞庭人外出经商提供了便利条件。而洞庭席氏家族正是在运河兴衰的条件下,经历了“隐居时代”、沿江沿河的“经商时代”,上海开埠后的“上海市代”以及建国后的席氏族人分布海内外从事多元工作的四个阶段。并基于此引出大运河的局限性,即因时常发生改道、淤塞以及时局政局、战争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而深刻影响着沿岸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image.png

马学强研究员介绍运河沿岸文物

紧接着,马学强研究员在前面两部分的基础之上,介绍多学科研究大运河的文献基础。并指出今后研究大运河的抓手。即:①虚实结合(实体建筑与内蕴文化);②古今结合(历史文献资料与当下口述资料、社会调查结合);③中外结合(中文资料与外文文献);④动静结合(书刊器物资料与影响图片资料结合);⑤多学科结合(历史学与地理学、建筑学、规划学、影像学等);对于每一个要点,马老师又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和举例,并对社会考察、调研的要点进行着重介绍。

最后,马学强研究员指出,对于大运河研究新视角的获取,需要更多的跨学科研究专题,比如大运河沿岸的建筑、运河沿岸城镇史研究、大运河沿岸的工业遗产、集体经济时期的大运河、生态史、声音史等多方面的研究,而这将是往后运河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报告结束之后,魏晓锴教授做了简短而精彩的总结,魏老师指出,马学强研究员的报告从内容上来说,点面结合、图文并茂,结合大运河沿线实地考察与众多的历史文献,打通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打通了古今,并且在史料运用与研究视角上兼通中外,实有“三通”之名。

image.png

在此之后又进行了半个多小时的互动,马学强研究员认真回答了现场听众的疑惑和提问。中心孟伟教授更是对此次马学强研究员的报告做出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