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察
首页» 田野考察
太行传统堡寨(村落)田野调查简报之陈氏墓地和海会寺
发布者: 樊璐时间:2020-11-10浏览量:
日期:2020年11月8日星期日
领队:刘伟国老师
队员:齐慧君(记录)、闫怡(记录)、张顺(测量)、樊璐(拍照)
11月8日清晨,“世界遗产视野中的太行古堡遗产价值研究”课题组在中心副主任刘伟国老师带领下继续前往郭峪古城,完成后续的收尾工作。
上午九点钟,我们一行人在村中老人张江水的带领下,继续完善郭峪古城的村落布局图(见图一图二),调查中发现,村落格局的变化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会因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发生而改变,要探究明清时期的郭峪村村落格局,碑刻等文献资料和当地老人的口述资料相当重要。
(图一)张江水老人在口述郭峪街巷的变迁
(图二)小组成员齐慧君绘制的村落格局草图
上午九点五十分,我们在完成了绘图工作后,开车前往紫芸阡碑陵(见图三),紫芸阡是清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的墓地,神道前整齐地竖立着康熙帝御制的挽诗碑和十座神道碑,上面镌刻着朝廷对于陈廷敬卓越功绩的屡次表彰及逝世前后特殊礼遇的记载,调查组成员对墓地的碑刻进行了整理记录。墓道旁还保存着多个石象生。
(图三)陈廷敬墓的牌坊和石象生
上午十点四十分,调查组起身赶往樊山上陈昌期(陈延敬的父亲)的墓地,在到达樊山村后,发现这里的村落空无一人,很多房屋都已经荒废(见图四),张江水老人为调查组解释了原因,近十年来,由于煤炭资源的开发,水位下降,村中缺水导致村民搬迁,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变化对于村落变迁的影响。到达陈昌期的墓地(见图五、图六)后,调查组发现很多碑刻字迹不清,破损严重,经了解,很多文物被盗墓贼盗走,并损毁了地面的建筑,可见盗墓现象对于文物的破坏是十分严重的。值得一提的是,调查组成员顺着墓道(见图七)下去参观了陈氏的墓穴,并且拍照整理,获得了很珍贵的资料。
(图四)已经废弃的房屋
(图五)陈昌期的墓地
(图六)陈昌期的墓地
(图七)陈昌期墓的墓道
中午十二点十五分,调查组到达了老姆掌(见图八),在这里我们发现并且整理了六通碑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因缺乏保护,碑刻存在被盗走的可能(见图九),还有很多残碑,已经识别不清,这是碑刻资料的极大损失。在郭峪村短短的几天的考察中,就发现了碑刻散落得不到整理和保护的问题,碑刻被盗的问题。因此,我们呼吁需要提高保护质量,以免文物的破损乃至消失。另外在玉皇殿内,存有大量珍贵的壁画(见图十),但是也有破损现象,我们呼吁相关部门及时予以保护。
(图八)老姆掌
(图九)怀疑是被盗及残损的碑刻
(图十)破损的壁画
在午饭和简单的休息过后,下午三点钟,调查组到达了海会寺,其创建于隋代,唐朝已经颇具规模(图十一),明清是书院的鼎盛时期,阳城在明清时期,中进士者达到120多名,据史料记载,曾有68人在海会书院读书,如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光、清代康熙大学士陈廷敬等。我们在海会书院发现了大量碑刻,经整理后统计,共有93通碑,包括诗文碑、功德碑、募捐碑等,值得特别提出的是,海会寺的碑刻都进行了整理与修复(见图十二),并建设有碑廊,陈列整齐,但是也存在问题,如碑阴放置位置离墙面太近,无法拍摄和整理(见图十三)。碑阴的缺失,会对碑刻利用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这在《三晋石刻大全》等碑刻资料集中也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图十一)海会寺双塔(据介绍,左为唐塔,右为明塔)
(图十二)得到修复保护的碑刻
(图十三)因太靠近墙面而无法拍摄和识别的碑阴
下午五点半我们结束整理工作,返回润城镇,在吃过晚饭后,晚上七点半,小组成员进行汇报总结。经过讨论后,认为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要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注意村落之间的联系;二是着重强调了诗文碑刻的重要性,如何从不同角度看待海会寺;三是碑刻的保护和利用问题;四是新村与老村的布局问题,既肯定新、老村的分开建设,又强调相隔距离需要特别注意。
最后特别感谢已经75岁高龄的张江水老人对我们的帮助,这几天天气晴朗,气温较高,太阳照射强烈,老先生不顾自己的劳累,一路给我们指点,非常辛苦,在这里要对老先生表示衷心的感谢,祝愿老人身体健康。总之,我们今天感受颇深,所得颇多!
(图十四)调查组成员和张江水老人在老姆掌800年树龄的白皮松前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