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学院主页 社会史中心

科学研究

首页» 科学研究

太行传统堡寨(村落)田野调查简报之屯城村、大夫街村、沟北村、何庄村、西冯街村

发布者: 时间:2021-10-25浏览量:

2021年10月23日,是“世界遗产视野中的太行古堡遗产价值研究”课题组进行田野调查的第六天。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在秋日晴朗的阳光下,调查组再一次来到了屯城的东岳庙。补充调查的是庙内的一口明代大钟,以及书中记载的仍然留存在屯城村内的两通元代碑刻。西北角的角楼上,保存着一口万历二十三年(1595)十二月的一只大铁钟,用钟杵轻轻敲击,钟声古朴绵长。钟体清晰可见“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皇帝万岁,太子千岁”的铭文以及镇里人捐资情况。并留有金火匠人的名字:润城村栗大凰及其子继龙,栗大蛟及子继科。可惜的是,因为一些原因,并未找到另外两通元代碑刻。

image.png

离开东岳庙后,在李主任的指引下,调查组来到了张家花园。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通过跟村里的老人交谈得知,张、郑是屯城的两大族姓,前天去过的郑家祠堂,今日拜访的张家花园,就是这俩大姓氏。现在的张家花园已经分块重新建造成别的建筑,现在屯城的人民乐园和旁边的民居都曾属于张家花园的一部分。曾经的花园戏台已经改为剧院,院内也正在修缮。穿过小巷来到住户家里,民居内部的建筑风格精致华丽,院内残缺的抱鼓石工艺精湛,体量很大,尤能看出当时张氏家族在当地的政治与经济地位,是身份的象征。

image.png

同阁是屯城村的最高建筑,与郭峪村的豫楼、皇城村的河山楼作用一致。现在正在修缮,前日在东岳庙内,一通展示的碑刻上写着“同阁记”,就是这座阁。同阁现在所见的只有四层,与修复的工人交谈得知,同阁以前是七层。走进阁中,才发现与御楼和河山楼的内部构造大相径庭。河山楼的内部是一块儿空间很大的空地,而同阁的内部是一个一个分隔的空间。

image.png

巨大牌坊屹立在村口,内刻“虎谷”,外雕“屯城”。


image.png

经过简单的休整,下午两点半左右,调查组驱车来到位于润城镇西北方向山中的大夫街村,这里远离沁河,展现出与沁河两岸的村落不同的状态。总体来看是村落多、人口少、庙宇少、碑刻少、保存差。如大夫街村行政村,原有18个自然村,但只有2000左右口人(现在人口更少),据村委书记介绍,周边村落也没有几座庙宇,只是大夫街村和沟北村各有一座保存下来的庙宇:土地庙和佛庙。土地庙半年前刚刚修缮,但是在10月初的大雨中也受到一些不良影响,沟北的佛庙则破败不堪。

在当地村委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大夫街村的土地庙。到达土地庙时,首先看到的是焕然一新的庙貌,修缮后的庙宇格局基本保持原样,砖瓦、梁柱进行了换新。遗憾的是,庙中现已无碑,仅发现道光、同治年间的题记。

image.png

随后,调查组来到了沟北村的佛庙。经过调查,庙中现有两通碑。庙中主殿为大雄殿,主殿中间的牌匾上写有“大雄殿”,左右的牌匾上分别写有“佛光普照,法为均霑”几个大字。从佛庙出来后,一行人继续向前走,来到了一所民居,院中杂草丛生,但也存留了一些曾经生活过的痕迹。民居的建筑风格为晋东南地区较为普遍的“四大八小”的四合院建筑风格。这种院落一般多呈方形,房屋多为两层。院落中留存的雀替的雕纹花式精美,房梁巨大,令观者无不赞叹,也令人相信这应是大户人家的院落。

image.png

image.png

倒数第二站,我们到达何庄村,据村民介绍,村中的庙宇叫岭口庙,但已破败不堪,庙门紧锁,已经多年没人进入,10月初的雨加剧了岭口庙的破败,我们也只好放弃进入调查。

最后,我们调查了位于西冯街村的村庙。经过寻找,进入庙门,映入眼帘的是荒芜的杂草,这座村庙早已废弃,而据村民介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庙中还经常唱戏,两毛钱一张票。在庙中,我们发现了现存的五通碑刻。这五通碑刻的时间集中在雍正、乾隆时期,其中仅有一通保存良好。


image.png

破败的庙宇中还有“意外的收获”。作为非建筑学出身的老师与同学,只是在书中看到中国古代建筑的构件,从来没有机会将这些构件拿在手中。在西冯街村的庙中,我们看到了已经朽烂的斗拱,真实体会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榫卯结构,真实查看了中国古代建筑中斗拱的结构。

image.png

调查结束后,我们驱车回到了晋城,此次调查也进入了尾声。在晚间的交流中,随着调查的落幕,大家纷纷抒发了此次调查的所感所想。通过这次调查,大家都学到了很多,在面对碑刻时,我们体会到了与阅读史料所不同的感受,在阅读碑刻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庙宇乃至村落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流逝,破旧的庙宇可能会从现在的遗忘逐渐演变为消失,这些碑刻资料也将不复存在,在这一周的田野调查中,我们对庙宇、对碑刻的保护意识又更加深了一层,它们的价值之大,值得我们去保护、去研究!